近期,Apple 在 2025 年 9 月 9 日的秋季發表會上推出了 iPhone Air,主打「極致輕薄、高效能整合」設計,厚度僅 5.6mm,是歷代 iPhone 中最纖薄的一款,在機身重量與材質選用上更標榜了「航太級鈦合金」,讓產品設計美學與堅固耐用兼具。
其實早在春季,Samsung 已率先推出 Galaxy S25 Edge。該機厚度為 5.8mm,配備鈦合金機身與 Gorilla Glass Ceramic 2 螢幕,重量僅約 163g,也是當年 Galaxy S 系列中最輕薄的一款。S25 Edge 很快因其纖薄體態與旗艦級規格成為市場話題,如 200MP 主鏡頭、配備 Galaxy AI(包括 Audio Eraser、Now Bar、Drawing Assist),以及與 Google Gemini 集成的 AI 功能,加上 Snapdragon 8 Elite(Galaxy 專用)處理器,完整展現其輕薄機種仍可兼具性能與創意工具。
明顯可見,此番競賽格局早已升溫,如今,Apple 則在秋季以更薄 5.6mm 的 iPhone Air 回應,雙方在厚度與材料選擇上展現了白熱化競爭——Galaxy 還保持多鏡頭設計與 AI 工具整合;iPhone Air 則強調系統整合、能源效率與全日續航體驗,包括新款 A19 Pro 處理器、eSIM 設計、Wi-Fi 7 與 C1x 無線晶片等技術支持,續航高達 27 小時播放影片(使用 MagSafe 外接電池則可達 40 小時)。筆者透過 AIMochi 筆記工具,整理多方公開數據與報導,來深入了解「輕薄機」的戰爭!
Samsung Galaxy S25 Edge:官方宣稱 5.8mm 鈦合金機身、163g,搭載 6.7 吋 Dynamic AMOLED 2X 螢幕(1–120Hz 智動更新、240Hz 觸控採樣),200MP 主鏡 + 12MP 廣角,採 Snapdragon 8 Elite 平台、12GB RAM、UFS 4.0 儲存。這套組合把「極致薄」與「影像旗艦」合而為一。
Apple iPhone Air:蘋果以約 5.6mm 的超薄設計與約 165g 重量進攻市場,使用 A19 / A19 Pro 晶片(視型號),主鏡頭採 48MP(或 4800 萬畫素)並強調系統級的能效與深度整合(與 iOS、模組化天線、C1x / N1 通訊晶片等)。蘋果顯然以系統優化抵銷單純的「規格堆疊」。
材料選擇(鈦合金 vs 航空鋁/複合)
鈦(或航太等級合金)近年被高階機款採用的原因在於「高強度/低密度」比,能在減薄的同時維持剛性與抗彎曲能力。三星在 S25 Edge 上以鈦合金結構達成輕薄與耐用的平衡;蘋果也在近年的機種中大幅採用(與回收材質結合),以減重並強化機身堅固性。材料成本與製程(CNC 切削、陽極處理、表面鍍膜)也會推高售價。
薄化帶來的散熱與天線挑戰
機身變薄後,剩餘空間更少,散熱片、導熱膠與電池必須重新佈局;天線與 RF 設計也需適配更窄的框架以避免訊號遮蔽。晶片(如 Snapdragon 8 Elite 或 Apple A19)的能效提升,是讓薄機仍維持高效能的關鍵。
電池與能量管理的權衡
要把厚度壓低,電池體積勢必縮減或改用高能量密度的電芯(如矽碳陽極、混合一體化封裝等新技術)。這些技術雖能提升能量密度,但壽命、膨脹與成本仍是需要驗證的變數。近期學術與產業報告指出,儘管固態電池與矽基陽極具潛力,但在可靠性與量產性上仍有挑戰。蘋果在 iPhone Air 的能效設計上選擇以晶片與系統層面的節能(而非單靠大電池)來達成「全天候續航」。
顯示:S25 Edge 把 Dynamic AMOLED 與高觸控採樣率、ProScaler(AI 畫質提升)結合,讓在薄材結構下也能呈現高亮度與極致流暢的觀感;而蘋果則以顯示驅動與軟體色彩管理(與 iOS 的色彩與動效協同)來打造整體體驗。顯示器與觸控模組本身的薄型化(封裝、偏光片、空氣層厚度調整)是關鍵工程突破。
相機:在面極薄的機身中塞入高像素感光模組(如 200MP)需要更創新的鏡組與 ISP(影像處理器)設計。三星把像素堆疊與 AI 去噪、超解析(ProScaler)做結合,強調「拍照就是創作」;蘋果仍以系統化的影像處理(Signal Processing 與 Deep Integration)來強化單鏡頭的實用性與影片拍攝能力。這兩種策略都在嘗試把「輕薄」和「影像力」雙贏。
輕薄機與摺疊機不是互相排斥的對立面,而是手機形態演進的「分支」。市場研究機構預測摺疊機將在 2026 年迎來更快成長(出貨量大幅成長的節點),但在價格、良率與使用習慣改變上仍需時間。廠商因此採取雙軌策略:
短期:推出極致輕薄(或高性價比直板)吸引更廣泛的主流用戶,維持高毛利旗艦線;
中長期:持續投資摺疊面板、鉸鏈耐久與軟體 UX(如多窗、應用適配),等待成本下降與生態成熟。
技術上,摺疊面板的耐用度(層間黏著、OCA 層、應力中性層配置)與鉸鏈機構的壽命仍是研究熱點;學術文獻與顯示供應商報告持續在這些領域發表改良方法。若摺疊面板良率能如廠商預期改善,摺疊機將由「利基」變成「主流選項」之一。
輕薄機受眾:追求便攜、長時間單手操作、以及對生態(如 Apple 使用者)有高度依賴的專業人士或通勤族。
摺疊機受眾:需要更大螢幕進行多工、內容創作者或把手機當作生產力工具的用戶,或是追求新形態交互的早期採用者。
價格敏感型:在摺疊與直板之間會受定價影響;若摺疊價格下探,會加速替換率與市場滲透。市場數據顯示摺疊在 2026 年後仍有機會加速成長。
以上資訊僅供分享與參考之用,請自行保留獨立判斷。若想快速了解更多資訊,善用 AIMochi 筆記工具,幫我們從海量資料中,梳理出關鍵資訊,讓我們精準掌握重要訊息!